孩子“说不清楚话”也叫“口齿不清”,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。
生理原因
有些孩子因耳朵听不清楚声音导致不能学会正确的发音;有的孩子因舌肌特别是颏舌肌瘫痪,导致舌偏向一侧,或因扁桃体肥大、舌系带过短等导致构音不良;有的孩子口齿不清跟家族遗传有关系,家长可以了解一下家族中有没有说话晚,或小时候口齿不清的亲属,再与孩子的状况相比,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策略。
语言环境
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,常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看护,看护人不常与孩子交流,使孩子缺乏习得和锻炼语言的机会;还有的家庭南北方语言并存,或语言表达习惯多样,导致孩子理解困难、表达困难。
家长的缺失
有些家长常以为“小孩子都这样”,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,甚至还以此为乐,觉得很可爱。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慢慢养成或固化不良发音习惯,对日后的交往表达和学习生活产生较严重的影响。有些家长即便发现了孩子在表达方面的问题,但缺乏科学、合理的引导方法。
为您支招
爸爸妈妈平时要多观察孩子,当孩子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后,可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,以确定是大多数孩子都有的现象,还是只有自家孩子存在的问题。倘若是后者,应引起重视。如实属生理方面的问题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,尽早对孩子进行科学干预和康复训练;如果没有生理问题,家长也要积极寻找原因。
案例中3岁的浩浩生长发育正常、爱阅读、会思考,也乐于表达,只是发音不清楚,而且经过医生鉴定,可以排除生理方面的原因。但与同龄孩子相比,孩子表达不清楚的程度相对严重,以致连妈妈都难以听懂。针对浩浩的情况,给家长提出几点建议。
抓住语言敏感期,重视语言交流质量
2至4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,此时语言学习效果最佳,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持久。
家长首先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全语言环境,重视日常语言交流的质量。可以将孩子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情景结合起来。例如,喝汤时妈妈可以先说“呼噜噜,喝汤了”,再引导孩子复述妈妈的话。孩子说完后,邀请他一起喝汤以作为奖励。
其次,在重复中纠正孩子的发音。孩子的学习是多次、重复的。孩子说话时,家长要耐心听,不急于插话,等他说完后过一两秒钟再做回应,比如“你是说……,对吗?”让孩子在一问一答中再次重复刚才的“关键词”,也就是最常发错的那个字词,待这个词的表达准确之后,再换其他字词。切忌孩子发错音后立刻打断并进行纠正,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厌烦,不想再开口说话了。
在游戏中锻炼发音部位,提高发音准确性
声音的构成有赖于唇、咽、喉、舌发育功能的完整和协调,锻炼好这些部位的功能,有利于纠正口齿不清。下面推荐给家长几个相关小游戏,不妨让孩子试一试。
*锻炼舌头的小游戏:将小番茄、葡萄、小冰块或切成丁的水果放入口中,用舌头轮流推向两侧,锻炼舌头的灵活性和协调性;
*锻炼咽喉的小游戏:含水仰头吹气“ha、ha、ha”,练习吐纳气息和咽喉的控制力;
*锻炼嘴唇的小游戏:发出打枪声“ba、ba、ba”,看手枪声音是否打得快,锻炼嘴的速度和闭合能力;
*锻炼脸和嘴的小游戏:用细吸管喝水,练习嘬口的动作和脸颊控制力;
*感受发语音的小游戏:由于声音本身是不能看见的,可以通过观察口型和其他的间接形象,帮孩子学习正确发音。例如,教孩子练习鼻音“m、n”时,可以用“miao、mie、mou”等音来练习,让孩子将手指放在大人的鼻子一侧,感受气流通过时的振动,然后让孩子用手指摸着自己的鼻翼,模仿成人发音;再比如“b、p”这两个音孩子常常会混淆,可以让孩子把手放在大人的嘴前,感受哪个音不送气、哪个音送气,或把薄纸条贴在孩子嘴唇边,让他通过观察发音时纸条动不动,来区别发音。
适度的语言刺激与熏陶
研究表明,优美、有韵律的语言能促进孩子的语言中枢神经和大脑发育。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听一些声音优美、表达流畅、内容活泼的儿歌、故事、诗歌等。熟悉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跟读,使其逐渐掌握语言的节奏和发音。
也可以专门找一些孩子表达不清的发音,编成短小的儿歌,或是找一些对孩子来说有些困难的短小绕口令、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,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发音。如孩子一开始说不好,家长切忌急躁,应耐心引导,稍有进步马上鼓励:“对,就这样慢慢说,比刚才棒多了!”
一般来说,孩子在整个学说话的阶段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,只要及时纠正和练习,就会逐渐得到改善。只要家长做到不嘲笑孩子的发音,不阻止孩子的表达,不催促孩子的交流节奏,孩子的发音就会慢慢好起来。